七零八零后的青年时代没有那么热血, 倒是充满着去外面世界看一看的浪漫, 小镇的孩子用做题家的诚恳入了城, 大院的孩子提着吉他与诗歌闯荡世界, 后来他们带着摇滚或是民谣不拘一格, 也算是留下了一个时代青年的范儿… 如今的青年是不是在攻打着景区? 亦或是对着电脑一边投着简历一边拍着视频? 丧丧的活着、苟苟的偷生着, 也想着冲破七零八零父母们的围城有着自己的人生… 七零八零后的吉他弦上落了灰, 诗稿夹进房贷合同的扉页, 他们成了电话里叮嘱“稳定点”的父母, 却忘了自己也曾是“不肯低头的风”! 而今天的青年, 在景区人潮里打卡, 也在出租屋里剪视频到凌晨, 一边投着第50份简历, 一边自嘲“孔乙己的长衫”, 他们“丧”得坦荡,“苟”得清醒, 不是没了热血,是看透了热血的价码, 他们不是不浪漫,只是浪漫得更隐蔽, 在996的间隙,给猫取名“自由”, 在朋友圈发一句“活着,但不止活着”… 或许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“范儿”, 七零八零年“用伤痕写诗”, 九零零零后“用表情包对抗荒诞”, 前者砸碎了枷锁, 后者大概正学着在枷锁里跳舞吧!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, 有的走向世界,有的修补世界。 |